楼天城
楼天城,杭州人,姚期智院士的得意门生,是中国公认的大学生计算机编程第一人,经常以一人单挑一个队,在CEOI、ACM界无人不晓其大名,人称“楼教主”,清华同学则简称他“教主”。
唐文斌
唐文斌,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TO 。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首届“Yao Award”金牌获得者。
这些编程界的大牛级人物联名召集所有退役及现役ACM选手们一起重聚,共赴 2050 ACM 娱乐赛,重拾键盘,以代码为音符,准备再次奏响 ACM 青春乐章,在重温往昔峥嵘岁月的过程中,向 ACM 致敬!
建兰的金牌社团——“疯狂代码”社的成员们在听说了这个消息后激动万分,瞬间集结了42位队员,准备迎接挑战!
团聚2050,遇见未来
5月25日下午,42个队员,14个代表队整装出发,前往2050 ACMer Reunion的战场——云栖小镇。
各代表队陆陆续续进入备战,有意思的是,这里并没有预想中的紧张气氛,不同学校、不同年龄的选手们汇聚一堂,配上动感的音乐以及主持人的诙谐暖场,选手们并不像来进行比赛,而像是来参加一场大Party。同学们都很轻松,讨论、说笑,甚至取一些冰激凌、饮料开始品尝。当然金敏老师的“战略性”指导和相关竞赛事宜的提示必不可少。
本次比赛包含13个问题。大赛开始4分钟,第一道题已经被解决。紧接着又有几支队伍成功。问题成功解决会升起一只对应颜色的气球,第一个解决问题的会额外获得一只气球。随着气球的不断升起,现场气氛也逐渐热烈和紧张,这种无形中的竞争气氛和压力在不断升级,对建兰的同学的心理素质是个极大的考验。
随着比赛时间的推进,场面上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建兰的代表队也有好几个气球获得,随着终点的临近,目标是解出两题的初中生们开始有些骚动,有些学生在冥思苦想,也有的起身踱步。赛场已远不如开始时安静,研讨声、欢呼声此起披伏。
对建兰的初一同学来讲,2050,意味着未来,意味着一切皆有可能。最后惊叹、惋惜、掌声、欢呼,为每一支队伍喝彩,为自己喝彩! 要解出很多题目真的非常困难,最终,1个队解出3题,4个队解出2题,7个队解出1题,共赢得奖金12000元。战胜了很多高中选手甚至是现役ACM选手们。
ACM赛制,对建兰学生来说更大的收获是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能够锻炼心理素质、丰富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能力积累。
这是一场高水平的大学生编程竞赛,被称之为“大脑之战”,建兰学子们在这场盛会中不仅有竞争,有思维的碰撞、紧密的协作和友善的气氛更激发了他们对程序的热爱,鼓励他们创造新的方法,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
在比赛中,学生们除了参加编程的角逐,展示才华、获取宝贵的程序设计和竞赛经验,还能零距离接触唐文斌大牛,看大牛如何现场秒题——一挥手,摸一把键盘,解出了最难的问题。
“疯狂代码”们,作为中国未来的OI选手,前往2050大会,遇见代码,为未来做准备。向ACM的荣誉殿堂又靠近了一步,紧张激烈之余,似乎唯有彩色气球可以书写胜利者的兴奋和骄傲。
来看看队员们的真实记录吧!
队员林志涵:
主持人上台,用一种引人注目的声音宣布了比赛开始。我们队员三个人,把手放在一起,激动地喊:“2050ACMer-AU,必胜!”然后,开始揣摩这些纯英文的题目,试图寻找到最水的题目先下手。挣扎了20分钟,志愿者把一束粉红的气球粘到邻桌的大佬的桌上。我们开始紧张——他们做出来了一题,而我们却空空如也。50分钟左右,在经过不下4次的失败后,我们终于AC了一道题,抑制不住激动地心情,鼓起掌来,十分宏亮,难以停息——直到我们发觉领桌的选手和主持人都投来了惊吓的眼神。
获得了一题AC的动力,我们更加激情澎湃。可惜再多的激情也弥补不了技术上的缺陷。到比赛结束,我们的桌上也仅有一只气球孤零零的飘摇。不过我们都十分满足了。我把气球解下来,系在脖子上,绕着赛场跑了一圈。 忽然,在场的人都开始奋力鼓掌。我回头一瞅——唐文斌大佬!我期待了好长时间能够看到真人的大佬终于露脸了!我激动地蹦跳着回到位子上。那个胖胖的主持人宣布让唐文斌进行赛后题目答疑。 “这道题就是非常简单的动态规划……” “这道题只要转成9进制就能轻松解出….” “这道题归并排序一下就好了……” “这道题很简单,模拟一下嘛……” “……” 我们一群小初一听得云里雾里,但眼神中无不透露出崇拜之情。这些我们三个小时都折腾不出来的题目,他一挥手,摸一把键盘,似乎连脑筋都不用转地就解出来了。
我还算不上是一名合格的OIer或是ACMer,但是这次比赛给了我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一同学习竞争实在是太令人心潮澎湃了。我甚至可以称之为幸福。我喜欢这种感觉,我喜欢指尖敲击键盘时美妙的“嗒嗒”声,我喜欢在每一行代码中寻找错误的过程,我喜欢摁下F9编译时的紧张,我喜欢调试时的激动,我喜欢看到ACM竞赛红色的AC,NOI蓝色的AC,还有许多OJ的绿色的AC…… 这是我的梦想,我一定要实现它——这种感觉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要强烈的多。我希望将来的我,能以一个OIer或是ACMer的身份再来回看这篇文章——然后笑出声来。
队员陈翎玺:
一只戏剧化的气球
赵同学的那个气球很快也随之失踪,只有我的还牢牢抓在手中。我警惕起来,因为我想拿着气球回学校,并拍个照留念,而赵同学的气球飞走,意味着我手中的气球可能是最后一个。为了防止气球飞走,我特意将绳子紧紧绑在我的手腕上,像母亲呵护我一样呵护着这个仅存的气球。
八点,终于可以走了。一手绑着一个粉色气球,另一只手抓着一打气球的我,和大部队一起在门口等车。因为要等人,提着电脑背着包的我决定找个地方休息片刻。可就当我放下包时,意外发生了。
不知是不是我绑的太久绳子有点松的原因,在我放下包时,气球就脱离了我的掌控,向那广阔的天地飘去。我的心中出现了绝望,可当着大家的面不好表露出来,只能将眼角那几滴晶莹的泪花压在心头,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默默哭泣。 我没有了饥饿感,有的只是心中的痛苦;我没有了口渴感,有的只是心上的绝望。自己一个人默默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整个人像是死了一般。
这时,车上陆续上来了人,其中也不乏像我一样带了气球的。我心中一喜,仔细辨别着他们气球的颜色。在最后,我成功换回了一个粉色的气球,忧郁,痛苦和绝望一扫而空,有的,只是成功的喜悦。
下车,我飞一般地跑回班里,将气球拴到我的座位上,和气球一起拍了张难忘的合影。望着那成功的标志,我心中感慨良多……
队员卢思诚:
2050,这是一场属于年青人的狂欢party,也是一场coder们的交流大会,在这里,任何人都能大胆地表达出所有天马行空的思路,所有关于未来的畅想。我们可以与那些同样有梦想的大佬们一起探讨学术问题,更可以向曾代表国家去参加ACM竞赛的退役选手们零距离地接触。这是聚集了梦想和青春的一场狂欢。这次ACM教会我的,是永远不要放弃任何想法,直到尝试遍所有的方案。这次的遗憾,给了我一次意义更大的教训,我认为它会对我之后的学习提供许多帮助。
队员卢知鉴:
题面是全英文的,尽管我们有强大的翻译软件,却依然不怎么靠谱,语句残缺不堪的,我顿时一落千丈。前面十来分钟就在与英语较劲中度过,一会儿看看这道,一会儿有去做那道,像没头苍蝇一般地乱撞。“快,快看1012!”幸好遇上了两位神一样的队友,他们看着头顶的大屏,激动地叫着。我们又挣扎了十几分钟,题面终于被我们剥得露出了真面目。我们仨在草稿纸上激烈地讨论着,“这道题怎么算出63的?”“我觉得应该……做”,思维撞击出火花,不一会儿便有了果实。我们的手指在键盘上快速舞动着,屏幕上的光标跳动着。“好了!”一旁的队友叫着,果然,样例全部通过,我们便提交了。可是网站上红色的“wrong answer”映入了我的眼帘,什么?还有问题?“哦,你是不是取范围的时候取错了?”队友提醒我。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我井然有序的心不禁乱了起来。从“wrong answer”变成了格式错误。前前后后捣腾了五次,终于,绿色的“Accept”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们欢呼着,迎接了第一个属于我们的气球到来!
此时,向会场四周望去,有的组桌上满是气球,大屏上的色块从白色变为红色,又变为绿色。快的组已经做了五六道了,我投去了惊讶的目光,真不愧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啊,我们更要学习!
队员吴正阳:
先翻译题目,再分工完成程序和检查。正当这时,忽然看见大屏幕上闪出一个绿色方框,还写着时间,紧接着,一位工作人员将一个气球粘在了一组选手的桌子上,三分钟!我们连题都没有看完,他们就已经成功解题!参赛的大神可真多。我们开始继续解题,在一段时间的交流与讨论后,我们艰难地理解了题意,此时比赛已经进行了40分钟,我和一位队友开始代码实现,我暗暗想:这题可真简单,就是一个基本的模拟。忽然,队友示意自己打完了,但遗憾的是,并没有通过样例,身旁查错的卢同学似乎也遇到了一些小小的困难。我继续打我的程序,仅仅又过了10分钟,一个不到40行的代码就出现了,我小心翼翼地将样例输入,“230000”——正确,我暗喜,接着又和队友一起出了一组数据,再次正确!我们兴高采烈地提交了代码,一个深蓝色的TLE出现在了屏幕上,最初的欣喜顿时全无。我们开始漫长地改错,怀疑是否代码本身的错误。我们尝试了19种解法,但得到的却是19个“wrong answer”,比赛的时间逐渐减少。望着渐渐西下的太阳,原先激昂的斗志也不复存在。比赛结束后,我们才发现只是少加了一个long long。甚至,队友就差一点就加上了这个long long。离成功只有一步,却没有最终取得成功。望着其他桌子上五彩缤纷的气球,不免有一些忧伤。
虽然第一次ACM比赛的结果不尽人意,但这也证明我们的实力不足,经验不够丰富,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次比赛,更锻炼了我们与队友配合的能力,协同解题的能力。比赛的过程令人难忘,ACM竞赛不仅比拼编程能力和速度,更比拼队友间的配合。
队员楼黄锦炎:
这次比赛我觉得一切伟大的成功都有一个背后的团队,只有有了团队,才能与同伴们讨论,才能获得完美的答案也就得到了成功,在团队里面,每个人都充当着最重要的角色,只有互相合作共同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而且,我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一道题不会做,可以放弃,不要死磕,就像楼天城说的:在中国的,无人驾驶会变得更难,但这也是考验我们的机会。 只有坚持到底,不放弃,才能获得成功。
队员赵奕航:
看着工作人员手拿气球向我们径直走来,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脸上洋溢着笑容。比赛的最后的一小时,我们又筛到一道数论题,但很可惜,我们又一次跪倒在数据范围之下,直到比赛结束我们也没有用合适的算法解出这道数论题。比赛结束了,我们仨长吁一口气,倒在椅子上。感觉这场比赛下来,我可怜的神经元会阵亡许多……
听着台上大佬们轻轻松松的讲解,我不禁感到自己的弱小。但从另一面看,任何一位信奥大神一定也经历过挫折,他们的大神之路也是由无数的题目铺成的。我的信奥之路仍然非常漫长,我还有更多的算法要学,更难的题目要做。虽然这次比赛我只攻克一题,但我知道只要勤学苦练,就一定会有所突破。蒟蒻的蜕变,首先要从学习和刷题开始!明年的2050ACM比赛我也会抽空参加,而我的首要任务就是:AC两题以上。
我相信我可以做到。加油吧,少年!
队员许立扬:
2050,我们来啦!
你是否想过,2050年的世界是怎样的?也许,这个问题只有真正的2050年才能回答。但也是因为如此,未来给我们预留了极大的空间去想象,哪怕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也没有关系,只要在时间线上刻下深深的一笔,未来的人们一定会见证。 当我们去思考2050年的时候,这个世界绝对不是只是有技术的。但在这里,一群“因科技而团聚”的年轻人用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描述未来。即使我们,作为一名中学生,在听说2050大会即将在云栖小镇举行,而我们建兰中学疯狂代码社团即将组队参加的时候,别提有多开心了!我们组队、集训,就是为了能在ACM比赛中与大咖较量。25日下午,我们包车前往会场,途中大家有说不完的话,整个车厢充盈着我们的开心、激动和自豪。
虽明知这次参加ACM比赛去就是被“虐”的,但我们还是兴高采烈、心甘情愿。因为与高手的较量能促使我们向着自己独特的梦想努力,有朝一日成为新一代科技界大佬的时候,回首这段往事,有的只是庆幸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