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木|2050,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奇迹

锦木|2050,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奇迹

北师大二附中航模社同学放飞的巨型纸飞机

在2050主题曲中盘旋


5月27号傍晚,创始届的2050在巨型纸飞机的盘旋中、在几乎所有人的祝福中结束了,但很多人跟我一样,感觉一切好像才刚刚开始。

 

没能像预想的那样埋头睡上24个小时,一些志愿者还在忙着做一些收尾工作,比如不少热爱2050的媒体还在做后续采访、直播小组还在紧张地做100场论坛的视频剪辑、图片小组还在连夜修图上传、双微的小编妹妹还在以一天四条的速度更新公号…… 

 

但是今天,我还是选择强迫自己停下来,认真写一写心里的2050故事。事实上,这几天我醒着睡着都在打腹稿,但是无数片段在心里翻腾,根本列不出一个像样的提纲,算了,放飞一把自我,写到哪里算哪里吧。


 

2050是怎么来的?


上半年要在云栖小镇再开一个会,这事儿王坚博士应该盘算了有两三年了,但我第一次听说,已经是去年10月中旬。那天博士约了硬公馆的大春和博客园的杜勇来博悟馆开会,博士的秘书Elaine笑眯眯问,你要不要参加,我立刻秒懂,说“千万别叫我”。刚刚经历过欲仙欲死的「博悟馆」项目,我知道博士的任何一件事儿都是个天大的坑。

 

结果几天后的第二次会议还是没躲过,这次还加上了天壤智能的薛贵荣老师,我们不懂装懂地听完了博士对这个大会的设想,不知不觉地就入了坑。那天的薛老师以为自己最大的工作就是多请几位论坛出品人,一定想不到后来整出了几百人同时与AI围棋手谈的壮观场面,还惊动了世界围棋第一人朴廷桓。而那天的我,鼓足勇气,也只是想想怎么能把大会的传播做好,争取多写几篇稿。

 

当天,我们还非常高效地把大会的名字都起好了-「新生科技大会」,意指新生代的科技、新生代的人。结果几个礼拜后,忽然接到博士兴奋的电话,说有了更好的名字 -「2050」。名字变了,但对象不变,还是新生代的年青人。

 

2050是什么意思?按照博士的说法,2050是一个年份,既不太近,充满想象;也不太远,我们都能活着看到。「博悟馆」里有一件艺术品,叫做「杭州2050」,畅想有了城市大脑以后的城市,如何用今天1/10的资源让大家还过的舒舒服服。从这件艺术品,到这个大会,博士对未来坚定的乐观与向往都一览无余。

 

锦木|2050,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奇迹

黑岩工作室为「杭州2050」创造的手稿 


再后来,博士就开始跟很多老朋友和新朋友讨论2050,越来越多的志愿机构和志愿者如滚雪球般加入进来,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能力、资源、人脉和热爱一起创造,2050的样子也变得越来越清晰。


 

你相信志愿的力量吗?


2050有4个关键词,年青、科技、团聚、志愿,志愿这个词是最后一个被凝固下来的。筹备过程中,有一个机构想了解2050的志愿者有什么权利和义务,我憋了好几个小时,写出来6、7条,一看全是义务啊,哪有权利?博士看了以后给总结了一下,2050最大的义务就是志愿加入,最大的权利就是自愿退出,唯一不能接受的,就是志愿不作为。

 

志愿与高尚无关,就是因为你喜欢、你想看着这事儿成,你就心甘情愿地投入时间和心血,让它成。这个道理,我还真不是在博士这儿开的悟,是碰到了杨赛才明白。她的斜杠很多,其中一个是游戏玩家,有一天大半夜发了我一个2050策划案,大意是你想跟几万人玩一个关于未来的游戏吗?那就自己先加入进来吧,不然这个游戏就没得玩儿。我才恍然大悟,之前跟人讲2050,总是苦口婆心地想证明这件事已经很靠谱,放心跳进来一起玩儿吧。打那以后,我就放心大胆地告诉别人,只要你跳进来,2050就会更靠谱了。


用志愿的力量,为年青人办一场大会,每个人都为这个想法着迷,同时又为这个想法着急。一没有商业契约、二没有汇报关系、三能自愿退出,要办一场还没人知道要怎么开的万人大会,会不会太疯狂?除了共同的愿景,没有任何其他约束的时候,你敢不敢相信志愿的力量?

 

我们的选择,是“相信”。

 

最后呈现在所有人眼前的2050,背后有来自不同城市的将近50个志愿机构、400多名志愿者为2050持续服务,加上大会期间的现场志愿者,有超过1000人一起为2050工作。

 

锦木|2050,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奇迹

2050奠基石碑旁边的长凳上刻着对志愿者的敬意



2050的操作系统是什么?


自从我三月中途接棒,硬着头皮成了2050的项目统筹,看着微信和钉钉上指数级增加的2050工作群,就一直焦虑地念叨,我们团结了这么多“志愿服务器”,却没有“飞天”这样的操作系统,怎么才能协同工作呢?博士听了只是笑笑,从来没有接过这个话茬儿。

 

3月15号的志愿者筹备会上,我很幸运地结识了Lili,MITx U Lab China的负责人,她正在探索无边界组织形态,而我正焦头烂额地想搞出个2050的“操作系统”,俩人一拍即合。她在一张A4纸上连比带画地给我科普了U型理论,我一看就如获至宝,对啊,这深坑一般的U型路径、这线条狂野的组织架构,不就是2050吗?


于是Lili就麻利地招募了一个“感知器”小组,潜水到主要工作群中,在我们全力奔跑的时候,安静地观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尽量形成横向连接,同时也把2050当做未来组织形态的一个重要样本研究。

 

坦白说,临近2050开幕的时候,我已经把“操作系统”这件事儿抛在九霄云外了,最后几天大家几乎都凭着膝跳反应在工作,哪里出现问题,就会有人自动补位。今天静下心想想,2050可能已经不知不觉的长出了一个操作系统,就是“热爱”;这张志愿者组成的大网,每个节点的通讯协议,就是“信赖“。


锦木|2050,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奇迹

倒计时前一晚的志愿者筹备会


 

只有孩子才会这么毫无保留


“2050最大的特点,就是连一个踩刹车的人都没有”,大会结束后我终于敢放心说出这句话。

 

3天大会、近百场青年团聚、100场新生论坛、1万平米的探索展区、逐日晨跑、青春舞台、星空露营、足球赛、篮球赛、围棋赛、ACMer编码大赛、2050青年奖、候鸟计划、约会……第一届大会,就造出这么丰富的日程,我们一定是疯了!还好,疯子很多。


锦木|2050,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奇迹

我们都是孩子,一起在雨中奔跑

 

尽管这些日程已经足够让所有志愿者忙得脚朝天,可是直到最后几天,这群不会叫停的人,还在给自己加码。

 

“我昨天见到了班夫中国的创始人Tina,她对2050特别认同,想来给大家放放山地电影“

“太好了,欢迎欢迎!”

 

“建兰中学航模社的孩子,想在2050放飞这个模型火箭,很安全,行不行?”

“好啊,就作为足球决赛的开球仪式吧,给我资料,明天去报备”

 

“有这么多人带孩子来啊,我们搞个故事会怎么样?请来2050的航天员、极地探险家、传奇试飞员给小朋友们讲故事”

“好主意!我先策划起来”

 

“我们商量了一下,还想多运两架飞机来空天梦幻展区,可以吗?”

“可以,求之不得!”

 

“第一个拿到人类公民身份的机器人Sophia可以来2050,还能排进日程吗?”

“能!可以压缩27号下午云栖厅的彩排时间”

……


这样的对话就是2050工作群的日常,大部分都发生在半夜。有人说,你们也悠着点儿,给明年留点儿东西,但是2050这群人,真的就像孩子一样,恨不得把所有的好东西,都拿出来给好朋友玩儿。希望每一个来2050的人,能感受到这份毫无保留的心意,尽情享受孩子进了游乐场的乐趣。

 


一张门票意味着什么?


关于门票,可能是引起最多争议的话题,因为人们已经太习惯免费去开个会。但博士对于门票的执念,是一天比一天坚定,越到后期,他越相信门票是一个重要的滤波器,确保来分享的人,真的重视2050,会做最好的准备;来参会的人,真的认同2050,不只为了换换名片;来报道的人,真的好奇2050,不仅仅是完成工作;而办会的志愿者们,真的热爱2050,努力用最好的内容,回馈拿着票进场的参会者。

 

下面这段话是我在会前一周写的,本来准备介绍大会日程,结果写着写着就跑题了,但是放在今天这篇文章里,好像再合适不过了。

 

如果你知道2050这件事已经超过30天,恭喜你,你已经打败了全世界99.9%的人,是2050的资深玩家。

 

如果你知道2050这件事已经超过100天,恭喜你,你已经打败了全世界99.99%的人,是2050的骨灰玩家。

 

那么你会知道,王坚博士对门票这件事近乎残忍的偏执。在他心里,每个来2050的人,都应该为自己买一张门票。

 

这张门票,是一个最简单的滤波器,把味道相投的人召唤在一起。当你站在2050的会场,左右看看,你应该可以会心一笑,是的,他们都跟你一样,对未来有些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

 

在2050,

你看到的每件展品,没有赞助商的意志;

你听到的每个分享,没有出场费的激励;

你参加的每场活动,没有商业的回报;

你读到的每篇报道,都发自好奇与热忱;

感谢你,用一张票,

告诉我们,这样做有道理。


锦木|2050,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奇迹

博士说评价2050的唯一标准,

就是能不能看到最好的笑容,

你在2050看到了吗?



那些属于2050的名词


2050的官网www.yunqi2050.org,被“誉为”像迷宫、很烧脑。我总结下来原因有三:一是外行指导内行,我这么一个半吊子“产品经理”乱提需求,居然也都被数空科技的童鞋们实现了;二是大会变幻莫测,直到最后一天还在加日程;三可能是最严峻的,导航栏一字排开:团聚/新生/探索/志愿/面孔/沉淀,这都是什么鬼?

 

其实弄出这么一个“灵魂”的导航栏,我们是挣扎过很久的,干嘛不直截了当的放上论坛、展区、嘉宾、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词。但最后还是决定偏执一点,用这些“2050的词”强调最想强调的事。

 

比如新生论坛,就是希望强调这些论坛要由新生代来分享,只要是年青人想谈的话题,只要合法,就能在这里表达。想法很美好,启动却艰辛。论坛小组的负责人赵新龙来自极客邦科技,说起来出品论坛是他家的拿手好戏,毕竟一年要开十几场技术大会。但开始新龙也有些傻眼,因为每个人都问,你们要什么议题?有哪些技术方向?


论坛招募初期进展非常缓慢,但在所有人的努力下,最后出炉的100场论坛清单简直让人有些膨胀。全世界最NB的组委会也策划不出这么跳跃的议题,邀请不到这么多元的分享人。不少人在任何大会都是被盛情款待的座上宾,但在2050,他们无不亲力亲为,从策划到请人再到卖力吆喝,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热爱的人。

 

锦木|2050,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奇迹

Science Gallery执行董事Andrea Bandelli在自己出品的论坛上分享

 

再比如展区冠以探索两个字,就是想告诉大家,这里不欢迎推销解决方案,却是一个展示还不成熟产品的好地方。第一次开会我们就无知无畏地提出了一个目标,要让人敢来2050“失败”,这也成了「2050实验室」的雏形。

 

锦木|2050,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奇迹


然后我们看到了已经拿到世界冠军的北理工飞鹰队接受了根本不符合比赛条件的路况挑战,在短短的山景路上无数次测试最终实现10秒内完成追踪。


锦木|2050,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奇迹

飞鹰队的老师和同学在做现场实验前的调试准备,

据说同学们连续路测忘带防晒霜都被晒伤了。

 

我们看到了工业无人机出身的若联科技,带着他家本来在田间地头作业的无人机来鲤鱼山街为露营的年青人冒雨表演阵列灯光秀。

 

我们看到了北师大二附中航模社的同学为了能够在云栖厅放飞巨型纸飞机,重新研发宽体机身,试飞3000多次,保证飞机平稳保持在3米-5米的高度。

 

我们也看到了大厂的勇气,为了支持25个场地同时开工的新生论坛,科大讯飞的年青人悍然决定把还在测试的、原本9月才发布的讯飞听见网络版带到2050,而且第一次亮相就要实现无人监管多点并发。吸引他们的,居然就是“这里不怕犯错”。

 

就连每天都跟我们一起泡在2050创作营的天壤同学,因为被薛贵荣老师和徐凯笑眯眯的表情麻痹,我直到昨天才知道他们其实一直在争分夺秒地测试调优到最后一天,因为这是全世界第一次这么大规模的人机围棋交互,也因为这是全世界第一次把AI围棋系统跑在CPU通用平台上。

锦木|2050,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奇迹

 左边是徐凯,围棋赛的大PM,

右边是他的老板薛贵荣,天壤智能的创始人,

整个2050筹备期,他俩基本都保持着这样的笑容。



那些来到2050的团聚


其实所有的名词里面,需要花最多时间跟人解释的,是“团聚”。2050的愿景是“年青人因科技而团聚”,“团聚”就成了2050跟其他大会最大的不同。因为2050希望所有人来到这里,不仅仅是开一个会,而是把这里真正当作自己的主场,跟老朋友叙叙旧,也认识些新朋友。

 

博士说2050能一直办下去,有两个重要的前提条件,一是总有新的年青人出现,二是年青人总想聚一下。话虽没错,但这个概念太陌生,在哪儿不能团聚,为什么要来一个科技大会团聚,而且还是自掏腰包买票来?

 

所以最早的团聚都来自2050的志愿发起人们,尔方和慧玲带来了MIT TR35 China的团聚,Kevin带来了TGO鲲鹏会的团聚,范凌老师跟晓茜带来了WEF Global Shapers的团聚,薛贵荣老师带来了CCF优博论坛的团聚……这些年青人,吸引了更多人来团聚。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5月25号团聚日的热闹景象,微软亚洲研究院院友会的隔壁是飞天十年重聚,Intel同学会的对面是G5青年投资人,极客龙泉的楼下是中科院微纳卫星所的团建。ACMer/OIer退役、现役、还有未来的小选手来了200多位一起打比赛,本来手痒难熬要下场的唐文斌,因为负责出题只能充当男主播,对着镜头解说比赛。卢刚还神奇地召集了一个“史前互联网”的团聚,从五湖四海召唤回来那些十几年前就一起写博客的年青人,听说最长的已经13年没见过面了。

 

博士说,不要忽视在一起的力量,看着这些从下午就开始相互串门的年青人,我想我看到了这股力量。


锦木|2050,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奇迹

飞天第一人彭瀚同学发起了这次团聚,

让飞天十年的一茬茬年青人坐在了一起。


 

那些为了2050的眼泪


在最后一天的「2050年青与志愿专场」上,看了图片小组志愿者舒坤的一段纪录片,博士没绷住哭了。


博士在浙江卫视的采访中谈到了为何在2050落泪

 

王坚的哭,大家不陌生,5年前在阿里云的年会上,博士泣不成声,很多人猜测是因为委屈,这次跟着博士经历了2050,有一点点理解了他当时的心情。看着一群年青人付出巨大的努力,做到了一件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这时,任何一个情绪的针尖都会让人绷不住。

 

为2050流泪的,不止博士一个人,当天台上台下的志愿者不少人都没绷住。而见过最多人眼泪的,一定是纪录片小组的其器老师和何磊导演。从2月起,他们就开始记录2050大会的筹备历程,采访了上百位志愿者。只有在其器老师采访时,平时上紧发条工作的志愿者们,才会缓口气,让情绪释放,谈谈自己的焦虑和挑战,困惑和所得。

 

因为2050,我这个钢铁直男般的女汉子也变得越来越容易流眼泪。看到北师大二附中航模社孩子自己拍的纸飞机视频,就忍不住鼻子一酸;半夜忽然收到建兰中学发来的2050介绍PPT,又忍不住想哭;有一次向小镇镇长吕主任汇报工作时,居然不争气地哭了。大会已经结束了,我想总哭也不好,结果又被杨赛的文章弄哭了一次。

 

估计过几年,这届2050的很多细节会被淡忘,但那些为2050而流的眼泪,很难被忘记。


 

为什么是杭州?


自从博士提出2050这个想法,就经常被问要不要每年换个地方。博士的回答总是,“不是我要不要换,而是我很难想象换个地方还能办一场2050这样的会。”


时间越久,我越理解了这句话的份量。办这么一场大会,还是用这么“另类”的方法办,对政府的挑战超乎想象。杭州市政府、人才办、宣传部、发改委、经信委、科委、公安局、西湖区、云栖小镇……我们在筹备过程从所有政府部门那里得到的帮助,已经远远不能用“政府支持”来概括,感动的心情也远远不能用一句“感谢”来表达。

 

1月31号在云栖小镇举行的启动会上,杭州市发改委和经信委的两位主任从头坐到尾。他们特意跑过来不是为了讲讲话,而是要让远道而来的100多位志愿者看到,2050背后有杭州的支持。打这以后,政府就没再缺席过2050的任何一次志愿者筹备会,每一次都是坐足全场。

 

2050是边筹备边建队伍,相当于车根本没造好就开始跑,经信委的同学们几乎每个星期都来小镇办公,分享云栖大会的经验,跟我们一起梳理方案,提醒重要的时间节点。只要是早上九点以前接到的电话,不用问,肯定是政府同学打来的。


因为2050大会的日程到最后一天还在增加项目,这意味着所有的安全保障、交通保障、卫生保障、电力保障、通讯保障、医疗保障……都跟着我们调整到最后一天,但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叫停任何一个项目。24号半夜,我打车回家看到保安哥哥们已经在路口执勤,那一刻我才忽然意识到,我们每一条日程的调整,背后是多少人的付出。

 

我还记得向杭州市市长徐立毅汇报的时候,博士一介绍完,市长第一句话就是,这个会最重要的就是志愿,我要代表杭州市感谢大家;第二句话就是,我对这个会最大的支持就是自己买张票来看一看。第二天,我们的票务后台就出现了一条购票记录- 徐立毅。

 

5月28号一早,市长的感谢信全文刊登在了杭州日报的头版,这可能又是一个第一次。

锦木|2050,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奇迹

 

经常有人问博士,创新有什么用。博士总是回答,“创新就像养孩子,如果生下来养都不养就谈论孩子会不会成功,都是胡扯。” 而杭州就是那个愿意“养孩子“的城市。


 

画不上句号的感谢


老规矩,把感谢留在最后,不是不重要,而是太长了……

 

感谢霍泰稳、杨伟鑫、赵新龙、林卓橞和极客邦科技的小伙伴们,你们是最早加入的志愿机构。感谢Kevin第一个带着盲目的相信跳进来给大家打鸡血;感谢新龙用导弹专家的素养hold住超高并发的论坛筹备;感谢伟鑫跟彭忠一起,在我犹豫的时候仍然坚持用2050的方法创造了一个奇妙的青春舞台;感谢卓橞以一己之力在需求不断新增的情况下撑住早期的票务工作。我们一起经历了2050的曲折探索,一起交过学费,也一起找到了光明之路。没有你们自带的燃点,博士不会变得这么膨胀

 

感谢卢刚、赵晨辰、路璐、安乐琪、王涓、金池和动点科技的小伙伴们。事实上在你们出现之前,我们对展区的全部想象就是要少搭建、通透,但怎么做,邀请谁,完全没谱。感谢你们带着多年TechCrunch的经验而来,又勇于推翻自己为2050重新创作,探索展区的最终亮相让所有人印象深刻。7月2号,TC将第一次来到杭州,回到云栖小镇,我已经买好了票准备去现场为你们加油。也要特别感谢王涓、金池两位双微小编,因为我们一个不理智的决定,2050的公众号要每天早上7点发布,追逐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你们坚持几个月编稿到凌晨。

 

感谢范凌、过晓茜、吴梦娇、周默和特赞的小伙伴们,在你们惊人的努力下,20多场论坛、100多位来自全世界的艺术家和设计师,让2050可能比任何一场大会都有更加浓郁的人文气息。科技与艺术,是对立还是融合,范老师,这是你的执念,你用行动在2050给出了最好的答案。2050青年奖的诞生、开场的2050科技与团聚专场、收官的2050年青与志愿专场、2050所有英文内容的翻译与校对、2050的Facebook、Twitter、LindedIn、Youtube等海外传播……我一直都不敢相信特赞这群漂亮妹妹到底蕴藏着多大的能量!

 

感谢龙哥、苏木、陈皮、青黛、双皮、任茗和数空科技的小伙伴们,从2050的官网到票务到线下签到的统筹,龙哥是2050当之无愧的CTO。我知道在2050最紧张的筹备期,正好遇上可能是数空成立以来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上线,你们还是坚定地拿出资源支持2050。从元宵到五一,每个公共假期你们都24*7在线,任何时间,2050的需求都能实现。要特别感谢苏木,当龙哥两面作战的时候,你本该坐镇后方,结果也全身心的投入2050,带着团聚小组的志愿者,从票务到会议室,事无巨细对接,让所有来团聚的人就像回到了主场。

 

感谢薛贵荣、徐凯、李凯华、沈芮夕和天壤智能的小伙伴们,在2050实现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人机大赛、邀请了包括朴廷桓在内的多位世界冠军、招募了几百名业余棋手来参赛。薛老师,做完这一切,你们居然还能顺手带着机械臂在展区跟观众对弈、帮助召集CCF优博论坛的团聚、组织一个全天的深度强化学习论坛,据说你们的论坛创下了一个记录,分享人来自最多的公司和国家。

 

感谢唐文斌、于淼、张鑫、谢忆楠、杜宇飞和旷视科技的小伙伴们,你们为了圆ACMer来2050打场比赛这个梦操碎了心。我猜文斌跟博士一样,为了2050,把这些年的朋友都联系了一个遍。我知道比赛结束时,看着满场的气球,你们已经开始策划明年更大的比赛,1000人的华云厅等着你们 还要特别感谢张鑫协同AEE、Altizure和富士康几家公司的小伙伴,在探索展区联手实现了8K精度的云栖小镇3D建模,送给了2050一份特殊的礼物。

 

感谢张驰、周梅婷、范可一、楚龙飞、芦雅男、Paco Uybarreta和所有空天梦幻的小伙伴们,“一言不合就上天”的论坛和展区掀翻全场。我还记得跟张驰老师的第一通电话,两个人一本正经地讨论完博士参加商飞研讨会的日程之后,画风一转开始大谈2050,一聊就是几个小时。等我第二天早上起床时,已经在一个几百条未读信息的工作群里,一夜之间空天梦幻的分享人已经全部集结完毕。楚龙飞,你一定不知道翎客航天那段在简陋场地拍摄的火箭回收试验小视频,让多少人激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你们做的事情,就觉得特别2050。

 

感谢陈向明、陆晓红、方倩、周坚坚、俞慧琳和银杏谷的小伙伴,从政府协作、到票务支持、到团聚、论坛、展区、足球、晨跑、约会……无处不见你们的身影。向明在第一次讨论会上,一句“让资本离科学家更近”打开了大家的思路,激发出了“让世界离年青人更近,让年青人离世界更近”的2050味道。感谢晓红,我已经开始想念每次遇到难题,善智咱们三个臭皮匠坐在一起抓耳挠腮的时光。

 

感谢蔡曲鸣、洪亚琪、吴家宇和中迹体育的小伙伴,你们是所有人中唯一办过万人级别活动的机构,却一直如履薄冰,把5公里的逐日晨跑当做一场金牌马拉松那样精心策划,我从你们身上学到了太多太多。感谢蔡昭华、蔡以达、王骁腾和斑马邦体育的小伙伴,你们为2050组织了一场远超预期的专业足球赛,让所有的球队早早预定明年的席位。感谢谢伟东和虎扑的小伙伴,听说路人王会来2050,多少JRs兴奋不已,热血单挑为2050注入了不少荷尔蒙。感谢徐嘉蔚和星空露营的小伙伴,一夜之间变出一个几百顶帐篷的“快闪青年旅舍”,从洗漱到安全到玩得尽兴谈何容易,你们纤瘦的身板扛起了这个重任。

 

感谢冯其器、何磊、邵文和所有纪录片小组的同学们,我们背着电脑包的时候,你们扛着几十斤重的设备;我们坐着工作的时候,你们站着记录;我们离开的时候,你们还在转码剪辑,你们是每天最后一个关灯离开创作营的团队。看了舒坤的小片,每个人都无比期待你们的大片出炉,说好了,我们一定要去包个电影院,请所有志愿者看首映!

 

感谢杨赛、王敏、Lili,对我来说,你们就像永远的能量棒,看到就觉心安。Sai你本来是活在我朋友圈的互联网知名神仙眷侣之一,结果忽然就活成了闺蜜,你身上的斜杠之多令人咋舌,读你的文字永远充满治愈。王敏,你到底为2050做了多少,恐怕只有你自己能数明白,你跟Sai居然能在2050蓬勃生长的同时,在云栖小镇长出来了一个新的生命「百草园」,进去看完每一件展品,我知道了博士为什么这么坚持。Lili感谢你在U Lab要筹备年度最重要活动的时候,还赖在创作营,在我每次最纠结的时候,让我镇静。

 

感谢善智、付军、裴轶、程舒强和所有2050生命保障线的小伙伴们,你们在幕后扛起了整个2050。内容线的工作会总是开的兴高采烈越聊越嗨,保障线的工作会总是开的严肃紧张越吵越凶。安全保障容不得半点闪失,班车用餐事事要考虑周详,几百名学生志愿者需要统筹协调,一个停车位、一个厕所蹲位在你们眼里都至关重要,是你们照顾了2050的所有人。善智,我一直惊讶于你的神奇,总能变出各种东西,比如我们的创作营。后来当我听说10年前阿里云同学顶着高温敲代码的时候,你就能每天给他们变出冰块解暑,就知道了你的“机器猫”功力绝非一日练就。

 

感谢达来、朱琳、谢华和央视移动传媒的小伙伴,我们连面都没见过的时候,你们就靠读完官网和公众号的所有内容,为2050制作了两支预告片,最后上线时几乎不用修改。感谢你们让2050的画面飘荡在23个城市的公交车上,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你们说这不单单是想帮2050宣传,更想让各个城市的志愿者们看到后,为自己骄傲。大会三天,你们日以继夜的工作,剪了几十条花絮,还见缝插针为所有青年奖的候选人制作了清新动人的宣传片。感谢你们把2050带到那么远。

 

感谢潘越飞、陈灵、潘响婷、金晶晶、尤林珺和锌财经的小伙伴,最后一个月,你们一头扎进来,化身2050公关部,与上百家媒体沟通,多角度挖掘2050的故事。也要感谢2050传播小组来自超过10家公司的公关市场经理们,我们可能是史上最无法复制的阵容。

 

感谢王舒坤、王毅、王倩、任正圆和枇杷工作室的小伙伴,短短三天时间招募了二十几位摄影志愿者,你们的身影无处不在,为2050留下最宝贵的画面。感谢蒋奇飞、茹丹、耿奇硕和IT大咖说的小伙伴,你们应该是最后一个组建完成的志愿小组,短短三天,完成全部直播策划、页面搭建、现场部署,现在又会成为最后一个结束服务的志愿小组,因为所有人都在翘首以盼100场论坛的精彩视频。

 

感谢王民杰、张无忌和Legde同传的小伙伴,你们感染了那么多人,包括众多小语种志愿者。10位高水平的同传小伙伴史无前例为2050提供了志愿服务。民杰有一天晚上你失联了,我知道一天的高强度同传加上几十位语言志愿者的统筹协调,你肯定累坏了。感谢国丽、时涛、李鹏飞、穆志鹏和所有科大讯飞的小伙伴,打从你们到小镇,就一头钻进场地各种调试准备,我连当面感谢的机会都没抓到。感谢语言小组的所有同学,联手创造了人机协同的典范,让2050离世界更近。

 

感谢佟世天、宋奕和候鸟计划的小伙伴,短短两个月,你们联络数十家基金会,找到了那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年青人。第一次看到候鸟候选人的名单,我们都为满纸的”CEO”感到困惑,这真是我们要找的人嘛?是你们抽丝剥茧、细细体察,了解了“官方简历”背后,这些身处资源极度匮乏地区的年青人,在做着怎样了不起的事 – 在南非办少女妈妈学校,在加纳租赁拖拉机,在海地做地震救援,在缅甸带高中生看外面的世界….. 直到最后一天,你们还在努力帮助候鸟们解决签证和机票问题,让更多候鸟来到了2050,也让很多人因为他们看到了之前根本没有看到过的世界。

 

感谢周公爽、袁婷、范宇健、滕国栋和博拉科技的小伙伴,听说你们为2050开发的「约会」系统已经引起不少关注,感觉你们这家工业互联网的公司很快就可以开辟一条会务社交的产品线了 也感谢那么多2050的朋友们贡献出宝贵的一个小时,发布约会,跟年青人小范围见面交流。

 

感谢所有2050的实习生们,陈纪源、郭文景、何宇辰、李钫丹、李青、刘出耘、刘晓桐、屈姝影、邵文、孙国超、王俊、王欣、闫一尘、周瑞、朱丹蕾、张天遇,你们每个人都独当一面,体验了一把超多线程、超高强度的工作经历,感谢你们对2050的信任,希望你们在实习中有所收获。

 

感谢吕刚锋、汪楠、高剑飞、陈华、王霄君和所有小镇的小伙伴,非常幸运几个月来能够一起并肩作战,感谢你们默默让小镇为2050焕然一新,感谢你们对我们经验不足的宽容和补位。云栖小镇,是2050永远的大本营。

 

感谢Seven、Young、Nina、新宇、崇斌和杰创整合小伙伴们,你们加入的时候,我们只知道2050不要什么,但是要什么?没有答案。感谢你们跟我们一起走过了这段探索的历程,学会了如何跟40多家志愿机构一起办一场大会,创造出了许多只属于2050的icon,比如搭建最少的大会、比如“团聚式”的论坛、比如阳光明媚的展区、比如每个人都喜欢的2050星系T恤……直到最后一周,我们还有太多的不确定,但Seven是那个要为确定性最终负责的人,感谢你在这个时候,还站出来说“锦木,你有什么线下的对接都交给我,就把我当你的助理”。

 

感谢所有论坛出品人、团聚召集人、展区探索者,感谢所有的媒体小伙伴,2050无法提供其他大会的款待,反而需要你们付出更多的心血。因为你们不是2050的客人,你们是2050的共同缔造者。第一届大会,有太多不完美,你们的热爱让TA变得完美,祝愿每个人都在2050得到自己的收获。

 

感谢我的老板(对,我在阿里巴巴的老板并不是博士)和团队小伙伴,感觉我们已经小半年没见过面了。因为2050,这几个月部门的工作几乎什么忙都没有帮上,结果大会开始前,看到老板在群里喊,大家都去买票支持2050,瞬间泪奔。感谢你们,我满血复活回来了~~~

 

感谢我的妈妈、老公和女儿,因为2050已经一个半月没回家了,这个周末终于可以回上海了!27号你们都坐在台下,本来想用最后每人一句话的机会勇敢地喊一嗓子“我爱你们”,没想到Kevin同学一个人占掉了5个人的时间 今年2050 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拍到一家四口的合影,明年2050我还会像今年一样早早买好门票,争取好好陪你们逛逛。


锦木|2050,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奇迹

苗跟爸爸来创作营看我的时候

也凑热闹在志愿者签名长卷上写了一句话

 

博士有次在采访中无意说过起,锦木最大的优点,就是她能够接受别人的帮助。最后我也无耻地借这句话感谢一下自己,感谢坦然接受了每个人帮助的锦木。

 

这份感谢根本没有尽头,上千人一起创造的2050,到后期我甚至已经没有能力记住每一位小伙伴的名字。博士的话让我内疚稍稍轻了一点,“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叫出名字,我们根本做不出今天的2050。”

 

2050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奇迹!

感谢所有人,我爱你们,明年见!

 

锦木|2050,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奇迹

「百草园」的一件作品

送给所有因2050认识的朋友



一不小心就写了这么长,感谢所有坚持读到这里的朋友。如果你是第一次听说2050,更要特别感谢你的认同,推荐以下几篇文章,希望能够帮你更多了解2050,明年一起2050。

 

推荐阅读

博士的致志愿者的信

2050的自然生长

来,因为你不想做一个旁观者

走,一起瞧瞧!2050年的我们在干啥

为何在2050落泪,王坚这么说


对了,明年2050的日子已经定下来了,

2019年5月24-26日,云栖见!


锦木|2050,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