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2050大学生们的一封信

以下,是希望分享给所有2050大学生们的2050志愿者的心声,以及一群2050志愿者们为2050进行创作的缩影——

各位同学们好!

按照王博士的说法,各位同学们都是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是会对2050年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群人:)

我自己是在2008年从大学毕业的,到今年正好是整整十年,所以我差不多是一颗九点钟、十点钟的太阳。从我自己的角度看来,我觉得在座的各位真的是非常幸运,能够在这个年青的时候遇到2050大会这样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

最直观的,从2018年5月23日这个时间点来看,2050的内容阵容已经只能用“牛逼到一塌糊涂”来形容:

比如人工智能领域全球最顶尖的工程师,如楼天成楼教主、唐文斌、林晨曦、戴文渊,随便拉两个人到今天全国顶级的人工智能会议都可以镇场的阵容,来到2050做一场ACM竞赛的娱乐解说员。

比如现代艺术领域全球最顶级的大师,来自中国、爱尔兰、英国、意大利、冰岛、荷兰、日本、韩国这么多国家,如Andrea、Hrund、张周捷、浅景宣通,随便拉两个人到国内顶级的艺术会议上都可以镇场的阵容,在2050大会上扎堆来了32位,打造了9场新生论坛。

中科院搞卫星的科学家、商飞搞国产大飞机的工程师、上过太空的宇航员,平时都是根本没有会议能够请得出来的,这次不仅人扎堆的来2050办论坛,还把他们的火箭飞机给长途运到大会现场。

沈向洋博士与章苏阳要在2050做一场圆桌,正常人会觉得这个量级的对话应该在最大的主会场吧?并不是!他们仅仅抢到了1200人的第二会场,因为同一时间的第一会场——云栖厅,已经被艺术家们占领了:)

何万青这样全国顶级的高性能计算工程师,黑客老鹰这样全国顶级的黑客,张卜天这样全国顶级的科学史研究者,来2050跟龙泉寺的贤信法师、贤度法师挤在一个三百多人容量的论坛里。

道哥也是全国顶级的黑客,这一年因为做城市大脑已经忙到在外面几乎见不到他的人了,因为2050也跑过来支持。

这里还有全中国所有脱口秀演出中学历最高的组合,还有各种排球冠军围棋冠军武术冠军,还有全球做科技纪录片最牛逼的制片人。

还有区块链领域和量子计算领域,我都没顾上看有哪些大牛过来了。

总之就是:一般大会上请一两个出来都可以镇场的顶级大牛,在2050上是一打一打的扎堆团聚!就这么想吧,想象一下在1927年把爱因斯坦、玻尔、普朗克、居里夫人这些人聚集在布鲁塞尔,在1956年把麦卡锡、Minsky、香农、司马贺这些人聚集在达特茅斯,或者是1984年把乔治考温、马瑞·盖尔曼、菲利普·安德森这些人聚集在桑塔菲,你们感受一下:)

但是!

所谓“大牛云集”,并不是2050的核心重点。如果各位同学觉得过来2050就是跟以前一样给大会主办方帮帮忙,顺便听听大牛们都在讲些什么,那相当于是入一次宝山,结果拿了两个馒头回家,绝不是2050大会的本意。

2050大会不是请大家来做一个观众或者过客的。2050大会从一开始就是以你们年青人为主角来设计的。

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呢?

仅仅在半年前,这些大师、大牛、世界冠军、院长什么的还全都没有。当时根本还没人想到要邀请这些人来参加2050大会。应该说,当时还根本连2050大会这个名字还没有!

当时有的只有这样一个理念:

追逐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当挑战离年轻人更近,未来就离我们更近。

还有这个理念的倡导人,王坚博士。

写给2050大学生们的一封信

还有他最早招募的几个一起玩的小伙伴,比如霍泰稳和唐文斌。

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年青人因科技而团聚”这句话,在当时也还没有,是后来才有的。

但是,后来出现的“团聚”这个词,是非常非常有意思的。2050大会邀请大家来做志愿者,绝对不是缺人做苦力所以请大家来这样一件事情——那样没有意义。如果只是那样的话,博士根本没必要做2050这件事。

2050大会是邀请大家来一起团聚的。

所以到底什么是团聚呢?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个人感受。

我自己是去年12月知道2050这件事情的。当时我在大会上听完博士的宣讲,我是挺认可“让挑战离年轻人更近”这句话的。但是呢,我听完宣讲之后,我也没觉得这事儿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因为我是做技术编辑的吗,技术大会我去过的多了,不就是写稿子吗?所以当时我写了一篇稿子之后,就回去继续该干嘛干嘛了。

但是在今年的三月份,也就是两个月前,我因为一次采访任务来到了杭州,采访对象就是王博士。采访的主题其实是人工智能,但是前后沟通的时候,博士忽然说他这里有个展厅的项目,问我愿不愿意给这个展厅写故事线。

我一个做技术编辑的,根本没做过什么展厅,但当时单纯觉得挺好玩儿,有这么一个机会跟博士这样的一位“位高权重”还很有传奇色彩的时代奇葩合作做一个事情,就答应下来了。

然后,我就被引见认识了一位本地的农民伯伯郑社长。我和郑社长原本的生命轨迹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我是关注IT的,他是关注农业的,八竿子打不着。但是跟郑社长的相识相交,后来成了我生命中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这是过去的我绝对想象不到的。

后来,我又被引见认识了一位叫做王敏的同学。一开始博士让我去找她的时候,我还以为她是空间设计的专家,因为之前有一个博悟馆的项目也是她参与做的。然后我也没跟她客气,向她问东问西这些东西该怎么做。一直到很久很久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她是新华智云的副总裁,怎么也算是一个高管了;但是一开始的印象建立之后吧,我怎么也没办法把她的形象跟“高管”这两个字联系起来。前两天她还在吐槽说:我怎么说也是一个副总裁吧,来2050只能干一些搞搞Excel表格的事情,也是醉了!她现在在2050同时运作好几个团聚,包括但不限于微软亚洲研究院、博悟馆、以及飞天的团聚。

后来,我又陆续认识了很多好朋友。我一开始并不清楚TA们在自己原本的生活中是什么职位,是高是低,年薪多少,TA们平时接触的都是些什么人。这些我通通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们一起合作做2050这件事情,并且都为2050这件事情而兴奋,感到快乐,并且TA们都很厉害!我往往都是事后才发现,她们的确都是各自领域最顶尖的人才。

我两个月以前问博士,我们做什么事情也好,不是应该先有目标再聚集人吗?好比如果不是要采访您,我也不可能来杭州啊?2050到现在都一直没有一个目标,您把人聚集起来也没有一个方向啊?

博士说,如果不是今天你来到杭州、来到这里,那么后面这些事情都不会发生。你低估了“在场”的重要性。

这句话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因为我意识到那是真的:在那些重要的时刻,人与人之间真的是先“团聚”,然后才“生发”出共同的目标。而在团聚发生之前,生发出来的东西完全是未知的,没有任何人可以预测。

而那“未知”正是“团聚”最美妙的地方。

我想可能今天大家听完我宣讲,可能也不会觉得这事儿跟自己有什么关系,这个也很正常。但是我要认真的跟大家说,2050邀请大家来,是希望大家能够参与这个“团聚”的。

身为志愿者,你们会跟一些在你们看来是“大会主办方”的人接触,TA们也的确会像“大会主办方”那样,给你们安排一些具体的任务。但是2050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你真的不知道这位眼前的“大会主办方”的代表究竟是何方神圣!如果你用心投入去跟TA们合作,也许事后你会发现,你是在跟某个领域最顶尖的从业者在合作;如果你用心观察,你会知道一个领域最顶尖的从业者是如何工作的,你也会学习到如何跟TA们一起合作来讨论一件事、做成一件事。

我想说的是,千万不要浪费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如果只是看看、听听、随便搭把手的一个“过客”,那真的真的是进入一座宝山却只拿了两个馒头回来。去主动的参与吧!2050大会的目标是要办到2050年的,今年只是第一年的共同尝试,还是一个非常具有可塑性的阶段,你们每一个人都可能以自己的主动参与决定2050将会生长成什么样子。

真心祝愿大家能不虚此行,在2050玩的愉快!希望在5月25-27日这三天之后,我们还能有这个荣幸跟大家继续并肩做更多的事情!

谢谢!

分享者简介:杨赛(Sai),2050志愿者,极客邦科技终身首席记者。热爱IT写作、热爱互联网、热爱软件、热爱开源、热爱技术人,多年专注于云计算、系统运维领域。2008年本科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物理系。


写给2050大学生们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