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迪|2050, 使“她”成为“她”该有的模样

马迪|2050, 使“她”成为“她”该有的模样

马迪|2050, 使“她”成为“她”该有的模样

马迪|2050, 使“她”成为“她”该有的模样


2018年4月7日,和王坚博士通过一次电话,因为要做百草园(一个赶在2050大会对外开放的展览),安排了杨赛和我见面,并且说要给云栖会展中心做个模型,我除了满腹感激和眼眶微润之外,电话里竟一时语塞,因为对于建筑师来说,自己的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博士能如此善待她,瞬间的情绪是猛烈的。博士还问我最近在忙什么,我认真的回答说我正在忙着做建筑设计(智商几乎为零的回答,聊的很尴尬),后来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听明白博士的意思,大概是说我应该主动为2050做点贡献。当时我正焦头烂额地应付好几个设计项目,团队的发展也正面临部门组建、架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2050对我来说真的有些遥远,期间也酝酿和挣扎过,是不是出品一个论坛,或者搞一个团聚,为此也特意跑了一趟上海和几位老师商量此事至深夜,大家也兴致勃勃,但最终因我个人原因还是没有提交任何申请。(在此向各位老师致歉!)


马迪|2050, 使“她”成为“她”该有的模样


再一次接到博士电话是2018年5月24日下午,博士说模型做好了,如果我看到一定会很感动。我几乎是挂了电话就草草结束正在进行的会议,赶往云栖,带着内疚和期待的复杂心情。


马迪|2050, 使“她”成为“她”该有的模样

马迪|2050, 使“她”成为“她”该有的模样

马迪|2050, 使“她”成为“她”该有的模样

马迪|2050, 使“她”成为“她”该有的模样


去小镇的路上,心情就开始有些翻涌起来。历经了数次大会的“狂欢”,在今天大家看来已经是理所当然存在的云栖会展中心,其实是非常 “不理所当然”的。在这之前我从没设计过会展中心,这是博士最喜欢拿来调侃的地方:“一个从来没有设计过会展中心的建筑师,设计了一座不像会展中心的会展中心”,“我们经常看到的那些会展中心的典型特征,这个建筑里一个都没有”。这些评价在我看来,虽然不是所谓的学术认可,但却是对作品最大的肯定。


马迪|2050, 使“她”成为“她”该有的模样

马迪|2050, 使“她”成为“她”该有的模样

马迪|2050, 使“她”成为“她”该有的模样

马迪|2050, 使“她”成为“她”该有的模样


其次,我不仅没有设计会展中心的“经验”,甚至把过去所有现成的“经验”都抛开了,这点倒是很像发生在云栖这个地方的事情,有所谓经验支撑的,能被证明是对的事情可能就不能匹配云栖精神了。我们这个行业里,甲方总说要找个有经验的建筑师,或许这里的“经验”更多应该被理解为“之前干过,没出错。现在再干,也不会出错。大家都这么干,更不会出错”,所以只要照着经验做就一定不会出现差错,但一同不会出现的,或许还包括“更好”。我没有“经验”之谈,甚至在我的行业里,80后建筑师也只能算是没有多大话语权的“小年轻”。但在调研完一系列会展中心后,我就更确信,不能用“经验”来做这个事情。


马迪|2050, 使“她”成为“她”该有的模样

马迪|2050, 使“她”成为“她”该有的模样


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会展中心,但人们总是习惯于将它们塑造成充满标志性与仪式感的庞然大物,加上封闭内向的空间属性,使它们常常让人心生敬畏,进而望之却步。在这座充满想象力的小镇,面对这群充满想象力的年青人,这里的会展中心或许可以不那么会展中心,可以变得更加自由、平等、开放与包容。


马迪|2050, 使“她”成为“她”该有的模样


思考的过程及其复杂和痛苦,因为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最后几乎是凭着直觉做出了现在的这两座会展中心,只希望能最大程度地把场地还给这个小镇、还给这座城市,未来在这里会发生的事情不可想象、也无法想象,这个建筑要尽量避免成为未来无限可能性的瓶颈;同时也希望最大程度地去风格、去形式、去符号,任何风格、形式或者符号的强烈表达都会限制这里的想象力。在设计建造的过程中,因为“不合常理”的想法和对设计的“偏执”,受到了各方的质疑,给政府部门添了很多麻烦,也给合作单位添了很多堵,施工单位的班组负责人几乎都要躲着我了,就怕我提出问题还不顾死活地要求整改,我虽然是这个建筑的设计师,但最后一度让我觉得自己是和这个项目相关的所有人里最不受欢迎和待见的人。但是,当我看到小镇居民们愿意带着孩子每天穿梭于一期建筑的各个开放空间,而二期建筑还没有最后落架的时候,就已经有大量市民“偷偷”顺着台阶走上屋顶去的时候,我基本相信自己的判断了。


马迪|2050, 使“她”成为“她”该有的模样

马迪|2050, 使“她”成为“她”该有的模样

马迪|2050, 使“她”成为“她”该有的模样


二期工程收尾的最后一个多月,工地对面的云栖科技博悟馆也进入了赶工阶段,同样是从来没有设计过博物馆的我,在最炎热的夏天每天折返于两个工地,一边是7万方,一边是1千方。在这样不同尺度的来回中催生了很多思考,以至于结束这两个项目后,就给团队起了个新名字,取名“靠近设计”,至于为什么取名“靠近”,我想我应该好好写写,下次吧。


马迪|2050, 使“她”成为“她”该有的模样

马迪|2050, 使“她”成为“她”该有的模样

马迪|2050, 使“她”成为“她”该有的模样


二期建成后紧接着就召开云栖大会了,等不及我安排专业摄影师去拍照,所有的玻璃墙面就都已被贴上了大会宣传广告,再后来我回来看看的机会也并不多了。所以,真的很感谢博士能够理解这里面的 “不理所当然”,让这组建筑的模型成为一件展品。因为只有16张门票的“贡献”,我几乎是趁着夜幕降临的晚饭时间偷偷溜进百草园的,希望能避开所有正在准备2050的小伙伴,当然主要是想避开博士,那一刻竟然有点害怕面对他。城集的美女负责人张颖在那里亲自粘着模型上的小人,附近所有人都洋溢着一股不知哪里来的“傻劲儿”,没有参与其中让我突然感觉自己与未来失约了。站在模型旁与张颖的聊天中,从百草园另一头忽然晃出来一个行走重心不停起伏的身影,心里紧张了一下,该来的还是来的,又是一顿毫无准备的尬聊,持续了很久,但因为太紧张,聊的什么我也记不太清了,只记得一句“看在你父母也买票来的份上,你消失的3个月就一笔勾销了!”,但其实我父母只是想来看一下这个建筑的模型。


马迪|2050, 使“她”成为“她”该有的模样

马迪|2050, 使“她”成为“她”该有的模样


我仔细看了百草园里的每一副作品每一行文字,泗乡千年,云栖十年,这里发生的一切从来都是有道理的,“所有的弯路都不会白走”、“拥抱变化总是会有希望”、“昨天还看不清楚的事情不知不觉变成了脚下的现实”、“坚持你相信的,相信你坚持的”,当能量被集聚和放大之后,百草园给人的力量是惊人的。感谢杨赛的文字“会展中心也是地面的自然延续,地标也可以将空间归还于民众,一座从未存在过的建筑,出生在拥抱想象力的小镇”,无论如何,我自己写不出这样的文字。


马迪|2050, 使“她”成为“她”该有的模样

马迪|2050, 使“她”成为“她”该有的模样

马迪|2050, 使“她”成为“她”该有的模样


2050的两天,我发动了20个看起来比较爱科技的设计师、朋友一起来2050。我完全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旁观者去静静地欣赏发生在这座建筑的一切。热带雨林、自由生长,开着会、踢着球、跑着步、唱着歌、跳着舞、飞着无人机、发着谁也不懂的呆,他们有节律的组织在一起,共存于同一这座也许并不会出现的建筑的表里,我眼眶不禁湿润了,感叹年青的美好,也看到了当初在设计建造这两个楼的过程中所有彻夜不眠的夜晚,也许只在梦里我想象的这个建筑里会发生的场景,在2050,我都看到了。2050使“她”成为“她”该有的模样。2050真的很神奇,没有做贡献的我,只因为我去看了,就激发我啰里啰唆写了这么多文字,二期建成到现在我还在酝酿一篇稿子无果,2050就是这么奇妙。


马迪|2050, 使“她”成为“她”该有的模样

马迪|2050, 使“她”成为“她”该有的模样

马迪|2050, 使“她”成为“她”该有的模样

马迪|2050, 使“她”成为“她”该有的模样


最后,衷心感谢这两座建筑背后的所有参建者!


点击“阅读原文”, 与2050更近一步~

马迪|2050, 使“她”成为“她”该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