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人性·追逐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


经验·人性·追逐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

2050大会下来,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博士对于“社会应该鼓励年青人试错”这件事的执念。今天在整理一些文字资料的时候正好被一句话“these young people are motivated but sometimes lack the necessary experience”所触动,于是顺手记录一下自己关于“经验”这件事情的一些感想。





我在两年前写过一篇《重新定义公司》的书评,开篇是这么写的:


“1998年,谢尔盖和拉里创建了谷歌公司,而当时,两人并没有接受过任何商业方面的正式培训,也没有任何相关经验。两个人并没有把这一点当作负担,反而觉得是一种优势。”


为什么“没有经验”会是一种优势?


因为“没有经验”的人,不知道什么是“不可能”。


博士在第一次对外宣布2050大会这件事的ArchSummit上说过,年轻人(那时候还没有“年青人”这个词)最大的优点就是“不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在后来的志愿者感谢信里,博士这样写到:


“年青人是一样的,他们都是没有伞的孩子,他们喜欢在雨中奔跑。”


今天先不讨论“年轻”与“年青”到底啥区别,我们只谈“经验”这个话题。所以,“有经验”这件事到底意味着什么?


  • 正确。

  • 不走弯路。

  • 墨守成规。

  • 没有惊吓。

  • 没有惊喜。


而“没有经验”这件事到底意味着什么?


  • 犯错。

  • 绕很多弯路踩很多坑。

  • 打破常规。

  • 各种惊吓 -,-

  • 各种惊喜!


乍看之下,似乎是这样?


在农耕文明,“惊吓”是很少人愿意接受的,犯错真的是要(饿)死很多人的,所以听“有经验”的人的话是最重要的社会教条,白发苍苍的“智者”是这个社会里最重要的人。


然而在商业文明,尤其是现在这个在新科技层出不穷、整个社会剧烈变化、值得“墨守”的“成规”看起来越来越少、任何一个现代人愿意不愿意都要面对各种“惊吓”的现代商业文明当中,对“经验”的否定似乎成了一种潮流,以至于有学者专门搞出来一套“后喻文化” vs “前喻文化”的理论出来,仿佛老年人已经一无是处,若不能追上年轻人的脚步就要被淘汰。


若真是如此,恐怕社会上的老年人与年轻人将会越来越站在两个撕裂的阵营内。虽然老年人掌握着现今绝大多数社会资源,但时间始终会往年轻人的方向奔跑。曾经引以为傲的“经验”变成负分,强壮的老年人会感到被威胁,弱势的老年人会感到被抛弃,斗争与抱怨的未来似乎不可避免。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什么习以为常但又至关重要的东西?





几个月前在山上,我有幸聆听了学诚师父的年终总结开示,其中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深刻。大意是说,有些人觉得一件事情做了很多次就是有经验,以后再来这件事情就拍胸脯说自己知道该怎么做,结果被学诚师父怼了回去:“事情还没来,怎么可能知道怎么做?”


修行人非常强调对“缘起”的观察,因为世事无常。每一次做事都有独特的缘起,每一次做事都是未知,缘起观察不对事情就会做错,这是一定的。反过来说,缘起若观察对了,第一次做事也能够做好——毕竟世界上很多事情并没有第二次的机会。


然而与此同时,修行人又非常强调“经验”的传承,很多修行上的事情靠自己走根本不知道现在要往哪儿走、怎么走,必须要有经验的人指点才能“上道”,这是一定的。


如此一来,我对“有经验”这件事就有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解读:


“有经验” = 知道该如何观察缘起。


“没经验” = 不清楚该如何观察缘起。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擅长这种“观察缘起”的能力,但平均来说,这的确是老年人比年轻人做的更好的一件事。


“观察缘起”的能力,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类社会都需要的。


农耕文明的种田也好,商业文明的贸易也好,科技文明的创新也好,缘起不对事情都做不好。虽然科技文明的很多事情,看上去做不好也不会死人,但事实却是它们做不好真的会死人。


我个人是认为“犯错”可以,但影响必须受控。年轻人的风险意识差,所以他们可以在雨中自由奔跑,但是他们绝对有必要知道有人在他们背后守护,并且这守护的重要性可能远远超过他们所能够想象的





博士本人是“观察缘起”的绝顶高手。每次看到他对各种缘起的了如指掌(并且不憋到说了最有效果的时候绝不剧透一个字),每次都让我的内心掀起惊涛骇浪(虽然表面还要装作很平静)。


我其实并不记得博士有用过“经验”这个词汇,他对于自己的用词总是非常谨慎(我有时候真的会怀疑他是不是真的记住了自己说出去的每一句话——虽然人们对他说过的话仍时不时会产生各种误解)。博士是在深思熟虑之后使用了“追逐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这种说法,他想要反对的是“老年人总想要教育年轻人”,或者说“成功人士总想要教育年青人”这件事。


在我看来,让“老年人”去追逐“年轻人”这件事未免显得不怎么人性,比如非让他们去晨跑个5公里可能真的要出人命,非让他们熬夜也不可能熬的过年轻人;但在博士的世界观里,这个事情显然并不是这样的。对于我感到似乎“不人性”的一些事情,博士用了“革命的浪漫主义”这样的词汇去描述。


比如说在2050大会筹备期间,锦木同学“听天由命”的跟小伙伴们扔下了一句“我们各死各的吧”然后就投入了长达数月的每夜奋战到凌晨3点、时不时来个通宵的生活,博士自己的一天也是时不时从早上8点开始连轴转到凌晨1点,这种在我看来不可持续的事情,在博士看来都是跟“革命的浪漫主义”有关的事情。


于是,我再次深深体会到“世界即世界观”这句话的份量。虽然我的身体跟我说现在的它更希望做一个早睡早起流派,但是我从观念的层面却也愿意理解博士这样做的理由(不过,老神仙肯定是说什么也不吃这套的)。


在博士的世界里,“追逐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是“最伟大的梦想”,是“人类对未来的自信”。


这样的梦想并非是贬低“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而是说,“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舞台。2050是博士为“年青人”搭建的、世界级的庞大舞台,这里同时也承载了调和“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合作关系的使命——为了让互相欣赏的人们能够相遇,为了让社会资源充分流动到能够发挥更大作用的地方,为了让这个时代能够能量满塞的继续前行到真正的“未来之地”。


因为2050年绝对不是2018年的简单延续。因为我们对2050年抱有更好的想象。那种想象并不存在于所谓“经验”当中,而是在雨中奔跑的年青人的脚下。年青人们有自己想要带到2050年的重要的东西,而2050年的挑战也自然而然会落在他们的头上。他们在这段旅途当中也会积攒自己的经验,也许会逐渐变得不再那么年青,但是新的年青人永远都会出现,这是一定的。


因为相信,所以一起在雨中奔跑。感谢如此美丽的梦想与我们这个时代相遇!

点击“阅读原文”, 与2050更进一步~


经验·人性·追逐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